AI可能有利甄選,但會不會傷害招募?
.
AI在人力甄選的應用五花八門,例如運用自然語言處理篩選履歷、或從應徵者社交媒體的留言預測些什麼傾向。有廠商設計聊天機器人,判斷文字溝通技巧和問題解決能力。有廠商運用自動錄影面試,透過微表情判斷情緒、性格、非口語溝通、甚至測謊等。也有廠商透過遊戲,來評測應徵者的認知能力與專注力等。
.
各式各樣AI甄選工具,打破了傳統心理測評與人為判斷的面試手法,導致應徵者難以適應,或難以招架等負面感受。所以有人主張還是不要用AI比較好,因為可能提升了甄選的預測效度,卻造成應徵者不開心或焦慮,不願完成甄選流程,反而有損雇主在招募上的吸引力?
.
有三位分別來自澳洲、法國與美國的學者,2019年在學術期刊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s發表一篇研究顯示 (Marketing AI recruitment: The next phase in job application and selection),雇主運用AI甄選,不但不會造成應徵者流失,反而因為自動化的優勢,有利應徵者順利完成甄選流程,即便應徵者可能會覺得心理不太舒服,或擔心被機器看透之類的。該研究也發現,應徵者在應徵過程的焦慮指數本來就不會太低,AI能夠再貢獻的焦慮感很有限,也不會因為焦慮就造成應徵者考到一半就不玩了。會影響應徵者願不願意完成甄選流程並接受雇用的關鍵,是在雇主品牌,不是甄選工具。有些雇主運用AI甄選,反而會吸引一些對科技接受度較高的應徵者,有利雇主品牌。這篇研究在告訴雇主,除非你要招聘的對象是反科技人士,否則沒有必要偷偷用AI甄選,又害怕應徵者知情。也沒有必要設法降低應徵者的焦慮感,而是想辦法提升公司本身的雇主品牌形象。
.
筆者自己也協同其他教授運用實驗設計,探討應徵者對AI面試的感覺,並於2019年發表在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s中 (Does the use of synchron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video interviews affect interview ratings and applicant attitudes?)。研究發現,應徵者確實對AI面試有不舒服的感覺,但不影響他們對甄選公平性的觀感。甚至有些應徵者認為AI比許多人為判斷相對要客觀,也有應徵者還沒搞清楚AI深度學習的黑箱中究竟藏著什麼透視能力或歧視!
.
眼見不一定為憑;耳聽不一定為真。應徵者在履歷與面試回答的是”故事”,不一定是”真相”,測評問卷填答的結果也不一要坦白,反正人類不一定有能力判斷。但當人類開始用AI來輔助判斷時,怎麼辦呢? 這2020的第一篇貼文是在告訴大家,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,是時候開始學一些技巧來唬AI了。新年快樂~
.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747563218304497
.